时间:2022-03-22
近日,广州市教育局发布《广州市教育信息化“十四五”规划》,《规划》提出四大主要任务和三大重点工程,以及十个重点行动专栏。
《广州市教育信息化“十四五”规划》提出四大主要任务:
(一)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二)支撑职业教育特色多元发展
(三)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发展
(四)助力继续教育泛在个性发展
《广州市教育信息化“十四五”规划》提出三大重点措施:
(一)推广智慧教育应用,提升人才培养智能化水平
(二)优化智慧教育支撑,提升服务供给智能化水平
(三)改善智慧教育条件,提升基础环境智能化水平
《广州市教育信息化“十四五”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十个重点行动专栏:
专栏1 智慧阅读普及行动
专栏2 人工智能教育普及行动
专栏3 共享课堂推广行动
专栏4 网络学习空间普及行动
专栏5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行动
专栏6 区域教育质量监测行动
专栏7 教育数据治理和服务行动
专栏8 智能基础环境提升行动
专栏9 网络保障能力提升行动
专栏10 教育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能力提升行动
以下为《广州市教育信息化“十四五”规划》全文:
01“十三五”发展回顾
(一)主要成绩
“十三五”以来,广州教育信息化坚持以应用为主线,深入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在“三通两平台”建设、“三全两高一大”发展目标上取得了长足进展。广州市入选首批全国“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项目、全国中小学虚拟实验教学实验区项目、省国家课程数字教材规模化应用试点区。建设省信息化中心学校94所,市创建全国“智慧教育示范区”支撑区8个(含2个培育区)、支撑校26所,智慧校园实验校100所、智慧阅读实验校260所,人工智能课程改革实验区3个、实验校147所。
全市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达100%,广州市教育科研网骨干网络出口带宽升级至60G。多媒体教室建设覆盖率达100%,建设计算机教室3866间、录播教室1073间,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常态化应用条件基本具备。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趋于完善,广州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接入各级平台26个,部署本地特色资源超过120TB,网络学习空间登录总数近50.9万人次,开通教师空间16.1万个、学生空间29.1万个,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水平不断提升。“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全市晒课教师超过16.6万名,晒课总数超过21.7万节,荣获省级优课3546节,部级优课849节。教师信息素养普遍提升,17万中小学教师(含幼师和中职教师)参加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适应教育信息化应用蓬勃发展的网络安全体系基本建成,全市中小学100%建立网络安全领导小组,100%建立网络安全管理制度,网络安全意识和技能得到有效提升。全市建设中小学视频联网系统、校车运行管理平台,有效地保障了校园安全、学生安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广州市大规模开展线上教育,支撑全市学生“停课不停学”,“广州电视课堂”作为线上教育托底措施,全国观课数达12.64亿人次。
市教育系统各单位教育信息化工作成效明显、特色鲜明。广州大学等高校建立“覆盖全校、统一标准、上下联动、资源共享”的数据治理体系;广州医科大学等高校上线课程共计超过5000门;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开展大数据与人工智能融合应用。越秀区围绕教育信息化“一核两翼”策略开展探索和实践,入选教育部网络空间应用普及优秀区域、“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全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典型案例;海珠区基于“一站式办公,一网式管理”的教育信息化治理模式,着力实现“为每一个学习者提供适性教育”的海珠教育理念;荔湾区推动“互联网+教育变革”,实现校园信息化环境全面覆盖“6个100%[1]”,并利用教育信息化支持广佛一体化的区域战略;天河区打造“天河云课堂”,入选省国家课程数字教材规模化应用试点区;白云区入选教育部网络空间应用普及优秀区域、省国家课程数字教材规模化应用试点区,智慧白云教育大数据建设和应用初见成效;黄埔区完成50所学校人工智能实验室建设,大力推广人工智能教育;花都区入选省国家课程数字教材规模化应用试点区,基本形成“环境智能化、资源均衡化、教学智慧化、管理科学化”的新型教育生态;番禺区以教学模式变革为突破,通过“建、配、管、用、研、培”进一步提升区域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南沙区初步建成“人工智能+智慧教育”体系;从化区入选省互联网环境下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开展“爱种子”实验,为全省提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从化模式”;增城区推进全区教育业务单点登录、一键通办,以教育信息化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广东广雅中学基于技术融合,构建深度课堂;广州市执信中学应用人工智能技术跟踪学情,开展精准化教学;广州市铁一中学以信息技术支撑教育集团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广州市第六中学打造支持学生自主学习的智慧课堂;广州市交通运输职业学校等职业院校实现各专业智能化实训;广州市信息技术职业学校推进网络学习空间全普及,实现“一生一空间,生生有特色”。
(二)机遇与挑战
广州市教育信息化取得系列进展的同时,也面临新的机遇挑战和现实问题,主要体现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新应用新业态方兴未艾,信息化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日益凸显,教育信息化日益成为推动教育创新发展的新动能、新引擎。新冠肺炎疫情使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以信息技术支撑引领教育变革的步伐进一步加快。我市承载着提升粤港澳大湾区教育文化中心功能,正进一步加快智慧城市、数字政府建设,对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全面赋能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提出更高要求。我市教育高质量发展及创建全国智慧教育示范区要求我市教育信息化加快发展,创新机制、模式,为教育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相比人民群众对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求而言,我市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信息技术融入教育教学各环节不足;区域信息化发展水平不均衡,部分地区网络运行保障能力不足;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未建成,个性化资源供给不足;教师信息技术实操能力培训体系尚未建立,教师以信息技术开展精准教学能力不足;教育管理、校园管理智能化应用不足,以数据支撑教育决策的工作机制尚未建立;网络与信息安全常态化教育机制未形成,师生网络安全意识与防范能力相对不足;全市学校教育信息化装备面临迭代升级,但市区两级教育信息化投入相对不足。面对新形势、新问题、新挑战,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再接再厉,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加快推进全市教育信息化建设。
02“十四五”发展总体要求
(一)总体任务
坚持五育并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全面推进“六个加强,六个服务”:加强信息化基础条件建设,提升网络保障服务水平;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提升线上教育服务品质;加强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的支撑和赋能,提升教育教学效率;加强教育数据治理与开放共享,提升大数据支撑教育管理与决策能力;加强师生信息素养培训,提升师生信息化应用能力;加强网络安全统筹,提升网络安全保障能力。
到2025年,建成全国“智慧教育示范区”,全面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以教育信息化服务教育改革发展,促进广州教育优质均衡和高质量发展,全面支撑和引领教育现代化。
(二)主要目标
1.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全面升级,智能化教学环境在各级各类学校全面普及;数字教育资源供给与应用水平显著提升,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全面建成。
2.初步形成“互联网+教育”新型服务供给模式,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深度融合,智慧阅读、人工智能教育、共享课堂、智慧课堂全市推广,赋能“双减”,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3.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显著提升,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创新,打造一批应用信息化手段开展教育教学、教育评价改革的优秀案例。
4.教育政务信息化和学校智慧校园建设应用水平显著提升,建成广州教育大数据平台,初步实现教育治理现代化。
5.教育系统网络安全防范能力显著提升,构建集态势感知、通报预警、应急处置于一体的网络安全综合防御体系。
(三)发展指标
03主要任务
(一)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基础教育信息化以减负增效、促进教育评价改革、提高育人质量为目标,利用信息技术构建更利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育人体系。大力提升学前教师整体素质,加强幼儿园智能安防与健康监测体系建设,推动优质学前数字教育资源共享,着重提升农村幼儿园、民办幼儿园办学水平;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快薄弱学校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升级改造,持续提升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和应用水平,推动信息化环境下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应用信息技术推进普通高中教育多样化、特色化发展,推进分层分类选课走班教学改革,以信息化软硬件环境支撑行政班和教学班并存的教学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
(二)支撑职业教育特色多元发展
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多元化、高质量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借助各类信息技术及其创新要素,推进政校行企协同育人,构建学校、企业、行业和社会机构协同参与、共建共享、开放合作的职业教育数字资源建设新机制,形成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理实一体的新型专科及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基于信息化环境广泛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翻转课堂、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等,推进职业教育教学与评价改革;提升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基础能力,推动建设一体化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孵化职业教育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加强科技教育城信息化建设的顶层设计指导与统筹协调。
(三)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发展
充分发挥新技术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动高校教育治理能力提升,推动高等教育服务由被动响应向主动服务转变。推动高校教学改革,积极利用在线课程、虚拟现实课程等优质资源,创新教育教学模式。运用信息化手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动手实践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提升我市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利用新技术加强高校与社会的联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和服务区域产业能力水平。从人才培养理念、教学环境、培养方案、教学过程、教师素养、评价方式、育人生态等方面重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鼓励高校增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相关专业,加强新兴技术产业紧缺人才培养,为智慧教育提供长效支持。
(四)助力继续教育泛在个性发展
应用互联网新技术新思维推动继续教育办学模式、管理方式、服务质量的改革与创新,形成以互联网为支撑的新型继续教育体系。利用5G、人工智能、物联网、虚拟现实、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形成以学习者为中心、渠道更加畅通、方式更加灵活、资源更加丰富、学习更加便利的终身学习体系,为建设学习型社会提供基础支撑。促进城乡社区教育全面普及,发展社区云课堂,探索基于互联网的社区教育模式。探索建设数字化社区学习中心,支持面向全民、灵活多样的终身学习。
04重点措施
(一)推广智慧教育应用,提升人才培养智能化水平
1.普及智慧阅读,探索基于阅读的课堂教学改革新模式
开展智慧阅读普及行动。面向全市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普及推广智慧阅读,结合兴趣爱好,开展以纸质书为主的阅读活动,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提升阅读素养。开展基于智慧阅读的课堂教学改革,学生基于“学科阅读课”,线上分享阅读心得。开展阅读素养测评,将阅读素养纳入学生学业评价,建立全市学生阅读成长档案和阅读素养报告制度。开展学生智慧阅读大数据分析,根据学生身心特点和能力倾向,推送个性化阅读资源。
让学生阅读变得“可知、可导、可管”,打造人—书—网相融合的阅读生态。大力营造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良好氛围,培养终身阅读者,推动形成广州市中小学良好的阅读生态,打造书香校园,助推书香社会。
2.普及人工智能教育,探索未来创新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开展人工智能教育普及行动。主动迎接人工智能对未来社会的巨大挑战和战略机遇,在前期市人工智能课程改革实验的基础上,面向全市中小学生推广人工智能教育,培养适应未来人工智能社会、具备相关基础知识和核心素养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人工智能青少年教育高地。
开发具有广州地方特色的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按照市级托底普及、片区打造基地、学校特色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市级提供托底教学资源,开展教研和装备配备指导,培训专业教师队伍,各区、校统筹安排课时,配备教学硬件,组织开展人工智能教育,提升学生人工智能素养。
3.推广共享课堂,探索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双师教学新模式
开展共享课堂推广行动。统筹组织全市教研队伍、教师队伍、电教队伍协同作战,开展中小学学科线上课程资源建设工作,形成“五育并举”的在线教育支撑体系。开设“广州共享课堂”,平时服务教育教学,赋能“双减”;一旦疫情爆发等突发情况,作为全市线上教育托底措施。
优化广州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在深化智慧阅读、教育集群、AI+智慧教学、教育大数据、智慧培训、智慧评价等工程建设中,推进线上线下教育融合。建设全市中小学学科线上课程资源,鼓励购买和使用符合条件的社会化、市场化优质在线课程资源,纳入部分教育阶段的日常教学体系。以学生为中心组织开展微课程资源的建设,适应疫情在线学习需要,又满足常态学习中线上线下融合教学的需要。
4.推广智慧课堂,探索规模教育下因材施教新模式
(1)支持学校探索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开展人工智能教学应用,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智能教学生态,应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分析技术,实现机器自动组卷、笔迹手写同传、图像文字自动识别、机器自动批改试卷、自动生成错题本等,减轻教师负担,训练学生薄弱知识点,帮助学生减负增效。
(2)开展智慧课堂实践。构建覆盖课前、课中、课后的智慧教学体系,推动课堂环境的智慧升级、课堂教学的智慧重构、学习历程的智慧优化、课堂评价的智慧发展。建构知识图谱,利用学科知识图谱进行细粒度的知识单元拆分,实现对学生学习成效的精准测量,将学生的知识盲点正确归因。结合学情精准推送学习资源,开展个性化、差异化学习辅导,实施因材施教。提升以大数据为支撑的智能化在线教学功能,推动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的智慧教育。
(3)推动智能体验类教学。加强VR/AR/MR、物联网、5G等技术在实验课程教学、科普活动、仿真实训中的应用。将文字知识、言语知识拓展到视觉知识、声音知识,提升情境感、沉浸感、体验感,加深学生对于微观世界、宏观宇宙、生命科学等深入理解。开展虚拟仿真和新型实训教学,构建基于5G环境下的“沉浸式”等学习新范式。
到2025年,全市建设智慧课堂5000个以上。
(二)优化智慧教育支撑,提升服务供给智能化水平
1.建设数字资源体系,推动教育供给多元化
开展网络学习空间普及行动。
(1)健全优质教育资源体系。贯穿五育并举的资源体系建设理念,打通国家、省、市、区、校资源平台,充分发挥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省粤教祥云数字教材应用平台、市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资源作用,打破资源开发应用壁垒,促进资源共享、覆盖全体学生,形成优质教育资源汇聚态势。
(2)建设市区校特色资源。建设中小学全学段、全学科线上课程资源,鼓励区、校依据本地、本校教情学情,着力开发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和其他特色资源。鼓励各区、校以直播、录播方式为薄弱学校、乡村学校、教学点和对口帮扶地区提供“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专递课堂”服务,发挥广州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带动作用。
(3)建设专题教育资源。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宪法法治教育、品德教育、劳动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生命与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教育、生态文明教育、经典阅读、研学实践、影视教育等专题资源。
(4)引入第三方社会资源。允许购买和使用符合条件的社会化、市场化优质在线课程资源。探索政府准入、企业建设、学校使用的创新机制,积极吸纳社会资源,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治共享。建设数字教育资源新型公共服务体系,推动教育资源由专用资源向大资源转变,提升教育公共服务水平。
2.建设智慧教研体系,推动融合创新常态化
(1)推动网络教研常态化开展。积极利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着力推动教研主体融合、教研内容创新、教研路径优化、教研方法升级。加强教研数据收集、研究与应用,实现教学视导数据化,提升教学诊断与指导的精准水平。实现教研活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广泛传播先进教学理念和有效教学方法,分享优质教学资源。
(2)探索教研帮扶新模式。深入推进“三个课堂”研究与实践。利用“专递课堂”帮助对口帮扶地区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课程,促进教育公平和优质均衡发展。利用“名师课堂”发挥名师示范作用,促进广大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教研水平提升。利用“名校网络课堂”扩大优质教育教学资源覆盖面,推动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建共享。
(3)开展网络专题教研。结合智慧阅读、人工智能教育普及,共享课堂、智慧课堂推广等专项工作,组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专题教研,推进线上教育常态化实施,推动网络教研规模化开展,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打造线上线下教育相融合的广州品牌。
3.建设智慧培训体系,推动教师发展专业化
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行动。全面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
(1)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推进学校管理团队信息化领导力培训,提升管理团队领导全校教师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创新的能力。推进“双师教学”模式教师培训改革,提升乡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开展教师跨学科教学培训和智能化教育领航名校长名师培养,提升教师跨学科教学能力和智能化教育意识。
(2)建立“整校推进”的混合式校本研修新模式。线上线下相结合推进学校校本研修全员参与,推动校(园)长信息化领导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团队信息化指导能力显著提升,全面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
(3)推动教师专业发展。构建教师信息素养评价体系,通过高新技术赋能,探索形成适应智能时代人才培养需求的智慧培训体系,为技术创新提供人才智力保障。
(4)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开展人工智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获取、储存、评价、加工和应用数字化学习资源,避免沉迷网络,不断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4.建设智慧评价体系,推动学生发展个性化
开展区域教育质量监测行动。
(1)开展智慧阳光评价。优化智慧阳光评价理念和指标,聚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考查学生品德发展、学业发展、身心健康、兴趣特长等,新增阅读、数学、科学、劳动素养等关键指标。丰富智慧阳光评价方法和手段,采用“云-网-端”的架构,综合运用因子分析、K-均值聚类等模型,形成学生综合素质画像。构建数据反馈体系,形成综合素质评价测评、反馈、运用闭环。发布年度市、区、校、班和个体五级报告。强化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充分发挥评价引导、诊断、改进、激励功能。到2025年,推动智慧阳光评价在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全面推广。
(2)全面开展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依托广东省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平台,在全市初中和普通高中实施综合素质评价,采集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五个方面数据,整体反映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情况和个性特长,客观记录学生成长过程的突出表现,为每个学生建立综合素质评价电子档案,实现信息化管理。2021年开始,进一步推进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在普通高中、高校招生中的使用。
(3)实施技术支持的考试方式改革。试行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无纸化、自动化、智能化测评,强化大数据、人工智能支持的过程评价,利用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技术分析学生外显行为与内隐状态的多模态数据,并将过程性评价结果纳入重大考试评价范畴。利用智能技术开展无纸化考试和基于模拟仿真、虚拟任务场景的新型评价方式,促进教育评价制度改革。到2025年,实现技术支持下的理化生中考改革。
(4)建立教育质量信息化监测体系。整合构建全市统一、分级使用、开放共享的教育质量监测系统,推动教育评价向更加便捷化、科学化与智能化转变。开展大规模、长周期、全样本的教育教学评价,通过对多维度、大规模教育数据的深度挖掘与科学分析,使教育评价从基于小样本数据或片段化信息的推测转向基于全方位、全过程数据的证据性决策。鼓励学校建立基于常态监测数据的自我评估机制,自主开展专业评估、学科评估、课程评估、毕业生质量调查等校内评估工作,不断提高学校办学质量。
(5)开展基于大数据的智慧评估。汇聚各级各类教育教学大数据,实现数据资源的互联互通,为区域评价、学校评价、教师评价等改革任务服务。
5.建设数据治理体系,推动教育决策科学化
开展教育数据治理和服务行动。
(1)加强教育领域数字化转型的总体设计与制度建设。推动业务、数据和技术的系统集成,赋能市教育治理体系建构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造教育领域跨地域、跨层级、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场景,加快推动从经验治理向制度治理、智慧治理、整体智治转变,实现教育行政部门履职方式和校园治理方式的系统性重塑。建立数据资源标准,构建动态汇聚、实时共享、有序开放的教育数据资源应用服务体系,稳步提升数据质量,发挥数据赋能教育智治的价值。
(2)推进教育领域全业务协同数据治理。打通部、省、市、区级教育数据采集链路,建成教育大数据池,将采集或产生的数据进行编目并汇聚到市政府大数据中心。打通数据授权共享通道,实现教育数据动态汇聚、智能治理、授权使用。聚焦统筹教育改革发展、维护健康教育生态、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等核心业务与治理场景,推动多部门全业务协同数字化改革,强化大数据与空间信息的综合应用,加强多源数据关联整合,加快业务、数据与技术的系统集成,建设教育整体智治系统,提升教育治理智慧化整体水平。
(3)推进“数字政府”教育专题建设。推进各级各类教育信息系统整合,建立教育信息资源目录和数据溯源图谱;深化教育大数据平台与“穗智管”数据互通,构建教育数字认证体系,加强与各部门、各行业数据共享,逐步实现数据互联互通。对接“穗好办”,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丰富服务内容,优化服务方式,提升服务效能,实现教育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提升广州教育管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以教育治理支撑城市社会治理。
(三)改善智慧教育条件,提升基础环境智能化水平
1.开展教育新基建,全面夯实教育数字底座
开展智能基础环境提升行动。
(1)建设高速互联的基础网络。推动5G/IPV6建设,基于5G网络大带宽、高速度、低时延、泛在性等特点,建设各级各类有线网、无线网无缝连接的基础网络。加强教科网统一组网、集中监测和运行指导。提升市教科网用户高并发支撑能力,为全市师生提供高速、通畅的网络基础环境。支持建设校园物联网,推动安防视频终端、环境感知装置等设备联网。
(2)建设融合泛在的智能环境。打通全市教育系统视频会议应用,建设高质量的视频会议系统。充分发挥5G网络泛在性特点,结合物联网、智能感知终端、云计算、边缘计算等技术,打造“万物互联”的智能化校园,构建虚实融合的新型智能教学环境。实现教学管理信息在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学生之间通达。
(3)建设智能融通的服务平台。构建“互联网+教育”大系统、大平台,支撑各级各类教育应用和业务,打通信息孤岛,实现“一号登录、一网通办”。建设开放应用接口体系,支持各方主体提供通用化的教育云应用,构建多元参与的教育应用新生态。
(4)建设校园智慧安防体系。加强校园安防系统智能化、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校内各重点区域和部位视频系统完成高清化、智能化升级改造,并与公安机关联网联动。
2.推进网络通达,全面支撑教育教学实践
开展网络保障能力提升行动。打通教育信息化应用过程中的网络堵点,保障常态化智慧教育应用不卡顿,切实解决网络应用“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1)建立网络基础环境管理运维一体化的市-区-校三级联动运行机制。学校应管好、用好网络,主动排查和解决应用过程遇到的问题。各区应统筹解决本区接入单位网络保障难题,推动网络基础环境建设与应用工作。市电化教育馆统筹管理市教育科研网,指导各区、校开展网络基础环境管理和运维。
(2)建立分管领导、部门负责人、运维保障技术人员三级主体责任模式。市、区、校应明确网络保障分管领导、部门负责人,并设置运维保障技术人员专岗,明确各级的分工和责任。建立健全相关制度,研究网络基础环境管理、运维、应用等重大、复杂事项。部门负责人组织落实网络保障政策和制度,组织开展网络基础环境建设、管理、运维,研究、处理存在问题。运维保障技术人员负责各项政策制度和具体工作日常落实。
(3)初步建立网络基础设施标准化、规范化运维保障体系。网络基础设施保障参考ITSS(InformationTechnology Service Standards,信息技术服务标准[2])执行,各学校要明确网络基础设施服务范围,要求学校每周一小检修,每学期一大检查。每学校原则上必须配备运维保障技术人员,学校规模大于1000人的,原则上按照1名运维保障技术人员/1000名学生标准配备,学校在职人员不具备相关条件的,可通过购买第三方服务等方式实现。
3.保障网络安全,全面推动绿色协同发展
开展教育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能力提升行动。
(1)加强党对网络安全工作的领导。健全党委(党组)网络安全责任制,加强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统筹协调,做到统一谋划、统一部署、统一推进、统一实施。认真落实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按照网络安全等级保护2.0的要求,强化管理和技术保障措施。健全教育数据全生命周期的保障制度,开展数据分级分类和数据安全评估,实现重要数据的异地容灾备份。构建以“告知-同意”为核心的个人信息保护制度,维护广大师生合法权益。
(2)提升安全保障能力。提升教育系统网络安全态势感知能力,绘制教育机构网络空间资产地图,完善网络安全监测预警通报机制,及时发现、研判和处置网络安全隐患。提升应急管理能力,健全应急值班保障机制,定期开展应急演练和安全检查,系统排查安全隐患。提升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障能力,构建“实战化,体系化,常态化”的安全保障体系,实现动态防御、主动防御、纵深防御和精准防护、整体防护、联防联控。
(3)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开展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知识宣传普及,提高全社会网络安全、数据安全保护意识和水平,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新应用,提高网络安全和隐私保护能力,强化网络数据和个人信息安全保护。
4.深化协同创新,全面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1)推进数字技术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等领域,以及教学、教研、评价、办学、管理、科研等环节的创新应用,全方位开放教育信息化应用场景,促进教育信息化发展。支持信息化教育装备制造、教学软件工具研发、数字教育资源开发、平台体系运营管理等新业态创新发展。引导教育信息化企业提供优质的教育信息化产品和服务,鼓励和支持各区、各学校购买并适当使用教育信息化产品和服务,满足师生多层次多样化需求。鼓励学校提供场地,企业投入建设和运营,培育智慧教育新业态新模式。
(2)实施包容审慎监管。规范智慧课堂等教育信息化服务和技术的管理,保障技术和伦理安全,加强家校互动,保护学生视力和身心健康,预防青少年网络沉迷。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产品的选用机制,规范相关收费管理,保障学生家长的合法权益。推动“互联网+监管”,完善跨部门、跨区域、跨层级的联合监管,探索基于大数据分析的信用监管。积极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制定行业公约,加强行业自律,构建各类主体参与的多方协同治理体系。
05保障条件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统筹管理
加强党对市教育系统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的领导,持续完善各区、各学校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的领导小组。明确和压实行政部门、教师发展部门、教研部门、师培部门、电教与装备部门等主体责任,形成工作合力。加强部门协同、上下联动和市区校统筹,提高系统谋划、整体推进的能力。开展市、区、校三级教育信息化应用试点示范,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模式和先进经验,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做好各区、校规划与国家、省、市规划的衔接,强化发展目标、重点任务、重大项目的统筹规划与协同实施。
(二)加强部门协同,强化数据驱动
充分加强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统筹协调,构建政府各部门、企业、学校、行业共同参与、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推进信息系统深度整合,促进教育数据开放共享,推进广州教育领域深化“放管服”改革。以数据治理为驱动力,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广州教育管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推动广州城乡教育决策由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变、广州职业教育管理由单向管理向协同治理转变、广州高等教育服务由被动响应向主动服务转变,以信息化支撑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优化政策环境,完善工作机制
把政策制度建设作为推动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举措,进一步健全教育信息化制度,推动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市教育系统各单位应将教育信息化纳入本单位“十四五”发展整体规划,加强顶层设计和系统部署。强化制度设计,将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纳入教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将数字资源建设、网络研修和在线学习等作为教师继续教育学分的重要参考,激励教师开展基于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实践探索,鼓励教师提供线上优质教育服务。鼓励教育行政部门、各学校、各教育支撑机构通过购买服务、岗位交流、产学融合等方式,配齐配强技术支撑队伍,提升技术保障能力。
(四)加强经费保障,优化支出结构
落实教育信息化经费保障。将教育信息化发展列入市、区教育发展规划重点项目。资金投入按照财权和事权划分原则,由市、区分别负担,确保教育信息化专项经费的常态化投入。优化教育信息化经费支出结构,统筹生均经费用于信息化建设,将教育信息化重点工作列入部门预算,加强经费开支监管,增强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的绩效评价,切实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多渠道筹措教育信息化经费,落实国家关于生均公用经费可用于购买信息化资源和服务的政策。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加大投资并参与教育信息化建设与服务,鼓励学校自筹资金加强信息化建设,实现多元投入和协同推进。鼓励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支撑机构购买并适当使用教育信息化产品和服务,满足师生多层次多样化需求。
(五)优化学科建设,建强人才队伍
支持广州地区高校开展教育信息化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加快教育信息化人才培养,提升教育信息化工作专业水平。加强市、区两级教育信息化专家智库建设,培育一批信息技术应用学科带头人和教育信息化专家。有效汇聚区域内专业力量,提供决策支持与实践指导,提高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水准。建立多层次的信息化人才培养制度。加强教育信息化专业技术人员岗位培训,打造一支具有现代信息素养和专业技能的教育信息化管理、建设、应用和服务队伍。
(六)强化绩效评估,提升发展效益
加强教育信息化项目建设绩效评估,推动建设科学、先进、适切的教育信息化配套环境。完善上下信息沟通机制,按时汇总、报送数据和工作进展,及时研究新情况与新问题。建设教育信息化评估指标体系,整合教育系统各相关专业机构力量,定期开展教育信息化专项评估和第三方评测工作,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质量监测与效果评估的数据化、实时化和常态化。
06附件:十四五期间重点行动专栏
专栏1 智慧阅读普及行动
一是开展基于智慧阅读的课堂教学改革。市教育研究院指导区、校选取50%以上学科,每月组织1次以上学科主题阅读活动,推动基于智慧阅读的课堂教学改革,推广“课前泛读激趣,课中精读思考、分层深度学习、自主合作探究、阅读成果分享,课后推送个性化阅读资源”的六步教学法。
二是建设智慧阅读网络学习空间。推动市智慧阅读平台阅读空间与广州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学习空间对接。学科教师结合“学科阅读课”教学主题,组织学生上传阅读心得、书评、读后感、音视频等,逐步形成系统性的学生阅读成长档案。开展阅读素养测评,智能化推送个性化阅读资源。
三是组织开展丰富的智慧阅读活动。面向全市学校开展阅读小达人活动,激励学生完成阅读记录,强化阅读习惯。鼓励市、区、校结合读书节、阅读季、节假日、寒暑假等开展各专题阅读活动,发布阅读书单,打造智慧阅读品牌活动。
四是建立学生阅读素养年度测评与报告制度。全市每年组织一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阅读素养测评,并结合测评结果为学生匹配难度级别相符的图书推荐,实现分级阅读。为每个学生提供阅读素养年度报告,发布年度市智慧阅读白皮书。
到2025年,实现智慧阅读覆盖全市1000所以上中小学,打造100所智慧阅读样板校,并向中等职业学校和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推广。
专栏2 人工智能教育普及行动
一是实施教学与评价。各区、校基于现有计算机室等开展人工智能教育,根据义务教育课程计划统筹安排课时。1-2年级采用视频授课的模式,开设人工智能教育启蒙课程;3-8年级基于《人工智能》教材及市统一提供的配套教学资源,开设人工智能课程,重点开展人工智能通识教育。
二是部署教学资源。统一部署人工智能课程教学平台,按照云端+终端,以线上加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提供人工智能课程市级托底资源,支撑全市1-8年级学生开展人工智能教育。师生可利用配套资源开展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体验和课程实验。
三是建设教学环境。制定人工智能教育实验室配置指引。人工智能场室以区和学校为主体开展建设,分普及版、升级版、拓展版。各区在拓展版的基础上,打造人工智能教培研基地。
四是组织活动竞赛。支持学生参与各项有影响力的人工智能教育类竞赛,为国际、国家和省级竞赛遴选输送种子选手,培养人工智能创新人才。
到2025年,全市学校1-8年级普及人工智能教育,打造20所以上人工智能教育样板校。
专栏3 共享课堂推广行动
一是推动学科线上课程资源建设。依据国家课程标准,统一制定线上课程内容标准。动员全市正高级教师、名教师参与,开展中小学全学段全学科课程资源建设工作。开设“广州共享课堂”,建设课程资源包,资源包涵盖教师授课PPT、重难点分析、课后练习、答疑等,并在广州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开设互动答疑栏目。实施“六审”[3]严把学科知识关、政治安全关、意识形态关。
二是推动广州共享课堂普及应用。鼓励教师充分利用“广州共享课堂”,有机组合或创造加工课程资源,优化教学设计,丰富教学内容;学习观摩名师教学组织、教学方法,促进专业发展。鼓励学生通过“广州共享课堂”进行预习复习、翻转学习、开展探究式学习和项目式学习等,促进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习惯。鼓励教育薄弱地区通过智慧白板、电脑、电视等,以名师线上授课+学科教师辅导的方式开设双师课堂。
到2025年,建设5000节以上“广州共享课堂”及配套资源包。
专栏4 网络学习空间普及行动
一是构建互联互通的网络学习空间环境。基于广州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接入畅通、使用畅通、数据汇通、信息沟通、资源融通、服务贯通”的网络学习空间,贯通线上线下、课堂内外以及校内校外的学习活动,并形成无缝衔接的学习环境。汇聚满足用户需求的各种资源、工具、活动、关系等,为师生以及市民免费提供海量的名师课程资源和一站式、个性化的网络学习空间服务。
二是推进网络学习空间常态化应用。拓展网络学习空间应用场景,将网络学习空间作为广大师生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以班主任指导下的中小学班级空间和学生空间建设为拓展延伸,逐步推进空间建设与资源规模化应用的深度融合。组织教师和学生按要求建设个性鲜明、内容丰富的学习空间,并做到经常在线,及时更新。加快师生、家长、管理者以及社会公众实质性进入网络学习空间的步伐,形成网络学习空间的常态化应用模式与策略。
三是探索网络学习空间应用培训与激励机制。将网络学习空间培训纳入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通过集中面授、在线培训、校本研修等多种方式帮助教师掌握空间的内涵与用途。加大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推广力度,以机制创新激励教师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探索网络学习空间与教育教学实践深度融合的有效模式与策略。
到2025年,实现师生网络学习空间常态化应用比例达到80%,培育优秀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和应用案例100项以上。
专栏5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行动
一是全面实施“互联网+教师教育”创新行动。建设智慧培训创新实践中心,完善教师继续教育系统,丰富教师教育在线开放课程和教师教育信息化教学服务,推动教师教学方式变革;完善各级各类教师信息素养发展指南与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方案,完善教师信息素养提升支持服务体系;推行在职教师培训信息化管理。
二是积极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教师队伍建设。探索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创新、教育教学改革、教育精准扶贫的新路径。建立“整校推进”混合式校本研修新模式,构建以校为本、基于课堂、应用驱动、注重创新、精准测评的教师信息素养发展新机制。因地(校)施策,开展“智慧教育”与“多技术融合”两种应用模式下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全员培训,重点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打造一批智慧教育典型课例。
三是构建学科教师智慧教学实操能力培训体系。加强校长、教师、技术人员三支队伍培训,重点提升我市中小学校长利用信息技术治理学校的能力、教师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能力、技术人员日常网络支持和保障能力。通过线上教育应用场景呈现、线上教育产品展示等方式,开展沉浸式、实景式培训,提升培训针对性与实效性。
到2025年,实现教师100%参加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2.0培训;面向全市教师开展教育信息化实操培训。开展智慧教学融合创新“十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培养10名带头人、100名骨干教师、1000名种子教师,孵化万名以上学科教师。
专栏6 区域教育质量监测行动
一是大力推进广州市教育大数据建设工作。瞄准新高考与培养适应未来社会人才的目标,研制“教师发展模型”、“学生成长模型”等教育发展改革数据模型,综合运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大数据、社交网络等新兴信息技术,自动化采集师生群体的学习、工作情景和个体特征数据,依据数据分析结果开展个性化教与学,提升学生学习效率,为教育教学和师生成长提供以人为本、智能开放的个性化创新服务,通过理论框架模型的试点验证与迭代优化,促进教学、教研、教育管理和生活服务的流程再造与系统重构。
二是积极探索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先进模式。探索市、区、校三级联动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模式,利用教育大数据构建教学质量监测与全面解读分析的新常态,为我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治理、改善学校办学、均衡学科优势、学生个性成长提供有力抓手,建设基于教育大数据的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在高考课改背景下,主抓学业指导,以常态化的学业数据收集为基础,通过学业质量监测和分析来把握师生发展的核心因素,全面监测全市中小学生学业与教育质量发展情况,精准定位学生学业知识掌握和综合素质情况,辅助教师因材施教,辅助管理者科学决策,切实提高教学效率和管理水平,减轻师生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到2025年,初步建成教育质量监测系统并开展试点应用。
专栏7 教育数据治理和服务行动
一是提升数据采集智能化水平。开发市教育系统智能化数据采集平台,市-区-校分级分权管理,实现数据统一入口、统一标准、统一管理,实现数据填报一键催办、自动回填,便捷采集、常态更新,提高数据复用共用能力,为数据供给方减负、为数据使用方增效,推进数据采集智能化、数据流通安全化、数据平台一体化,形成数据全生命周期的可溯源、闭环管理。
二是提升数据采集服务支撑能力。建立市、区、校、班四级组织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