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AI”
■ ■ ■
为激发青少年对前沿科技的探索兴趣,普及人工智能知识,近日,滨水学校邀请世纪海航科技集团合伙人、首席运营官,清华大学优秀毕业生陈维维老师走进学校,以“我们与人工智能”为主题,为五六七年级优秀学子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科普讲座。
PART
01
大咖进校 点燃AI热情
陈维维老师
陈维维老师不仅是清华大学高材生,还身兼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委会常务理事、厦门市集美区政协委员等职,长期致力于科技教育政策研究。讲座中,她凭借深厚的学术积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用生动案例和通俗语言,将人工智能的复杂原理转化为趣味知识,学生们兴趣盎然,用心记录、积极回应。
PART
02
现场调查 AI应用在身边
“你用过哪些人工智能产品?”讲座伊始,陈老师以一场趣味调查迅速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同学们踊跃分享智能音箱、人脸识别等生活场景中的AI体验,现场气氛瞬间活跃。
PART
03
揭秘AI 筑牢科学认知
针对人工智能的局限性,陈老师重点剖析了“人工智能幻觉”现象,结合数据偏差、算法缺陷等案例,深入浅出地解释其成因,并传授“多模型验证”等实用规避方法。学生们在思考与提问中,对AI技术有了更理性的认知。
“未来哪些职业会被AI取代?”陈老师以这一问题切入,引导学生思考人与AI的共生关系。她强调,高阶思维、创造力与情感共鸣是人类不可替代的优势,并呼吁学生善用AI工具提升效率、拓展认知边界,成为驾驭科技的创新者。
讲座中,陈老师以提问激发学生思辨,同学们争相举手,表达自己的见解,并结合生活实际阐述对AI的认识。陈老师逐一细致点评,并为积极参与者送上精美礼品。现场掌声与欢笑声交织,学子们在互动中深化了对AI的理解。
学子心声,启未来之思
01
五年3班 林珺
今天的 AI 讲座如同开启了知识魔盒,我不仅了解到智能问答工具 Kimi、图像生成平台即梦 AI 等前沿应用,更被 "AI 幻觉" 这个概念深深吸引。当听到 AI 编造 "火星人发明微积分" 的案例时,我意识到这个看似无所不能的 "超级大脑" 也会闹笑话。通过学习,我掌握了区分幻觉的方法:事实性幻觉是胡编乱造的虚假信息,而忠实性幻觉则是逻辑合理但答非所问的 "跑偏"。这让我明白,过度依赖 AI 可能让人类思维退化,就像肌肉长期不锻炼会萎缩一样。现在每次使用 AI,我都会像检查数学作业般核对答案,未来我要设计更可靠的 AI 系统,让科技真正造福社会。
02
五年3班 吴悠
清华大学陈维维主任的讲座让我大开眼界!从智能问答到多模态生成,AI 展现出令人惊叹的 "十八般武艺"。但当老师展示 AI 将 "清明上河图" 作者写成张择端弟弟时,我在惊讶中意识到 AI 并非完美。通过分析四大成因 —— 知识库错误、数据滞后、逻辑偏差、强行编造,我总结出应对策略:查时间验证时效性,找权威来源确保准确性,用逻辑推理弥补漏洞。陈老师的金句 "提高效率≠降低智力" 被我写在文具盒上,时刻提醒自己保持独立思考。现在我已养成习惯,遇到 AI 生成的内容,必先经过 "时间 - 来源 - 逻辑" 三重验证。
03
五年6班 魏清心
这场讲座如同穿越时空的科技之旅。从早期算法模型到如今的通用大模型,AI 发展历程让我深刻理解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的内涵。医疗影像诊断的精准、自动驾驶的便捷、智能教育的个性化,这些应用让我看到 AI 对人类社会的巨大赋能。但数据隐私泄露也让我陷入思考:如何规避AI风险?陈老师展示的 AI 伦理困境模型给了我启发 —— 我们要像航海家驾驭风浪般驾驭科技,既要拥抱机遇,更要坚守人类价值。我决定从记录《AI 观察日记》开始,用理性视角见证这个智能时代。
04
五年6班 叶一铭
今天的讲座像一场奇幻冒险!当 AI 画出会飞的熊猫时,我笑得直拍桌子;可当它把 "唐宋八大家" 说成 "唐宋八个大官" 时,我又急得直跺脚。这让我明白,AI 就像正在学步的小弟弟,既需要我们为它指引方向,更需要我们保持思考力。陈老师教的 "三步验证法" 被我编成有趣的口诀:"时间地点查来源,逻辑推理补漏洞,权威资料定乾坤。" 现在每次使用 AI,我都感觉自己像个小侦探,在数据迷宫里寻找真相的线索。科技虽神奇,但人类的智慧永远是最闪耀的光芒!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你好!AI”
活动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此次讲座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科技视野,更在少年心中埋下探索AI的种子。滨水学校表示,未来将持续引进优质科普资源,持续培养兼具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新时代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