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08
日前,围绕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特别邀请了数字化教育方面的专家和一线教育实践者,就《行动方案》中提出的“推进数字化赋能教学质量提升”话题进行对话,为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化建言献策。详情一起来看——
访谈嘉宾
李 森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教授
王 陆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教授
石义琦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王 静 课程教材研究所政策研究与宣传中心博士
王 跃 内蒙古康巴什区第三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
可点击图片放大查看
主持人
李泽林 课程教材研究所政策研究与宣传中心教授
褚清源 《中国教师报·现代课堂周刊》主编
以数字化
推进教学创新要关注什么
Q
主持人:教育部印发的《行动方案》,要求深入推进教育数字化,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对此,您是如何理解的?
李森:随着人工智能、智慧教育等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与教学深度融合已成为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新技术的发展为教学方式的变革、教学资源的获取、学生学习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便利的技术支撑,有利于探索人才培养的新路径,厚植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沃土”。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我国要因时而动、顺势而为,抓住数字化赋能教学质量提升的先机,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扎根中国大地探索走好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之路。教师要树立数字思维,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把握好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规律,找准人才自主培养的“切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因材施教。要积极探索数字化背景下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以及教学评价等各环节的变革与创新,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为培养新时代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对此,我认为可以重点关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更新人才培养理念,推动教学观念创新。实现教学转型,思维转变是前提。为适应未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教师要转变分数至上、考试主义的教学思维,着眼于未来,从战略的角度,以开放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教师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学力提升,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发展性学力、创造性学力、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二是促进教学资源共享,推动教学内容创新。内容是教育教学的核心。在信息化背景下,为丰富教学内容,优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之间应持续推进新时代“互联网+教育”示范工作,通过“智慧校园”、在线教育平台等方式建立帮扶和合作关系。通过教育和管理平台的共建共享,形成“以点带面”的联动效应,以差异化的教育推动教学内容的丰富和创新。
三是提升教师数字素养,推动教学方法创新。用对方法是提质增效的关键因素。为培养新时代拔尖创新人才,教学方式应从传统的“知识传授型”转向“研究探索型”。教师要善用数字思维,推进教学与技术兼容创新,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把握好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规律,找准人才自主培养的“切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因材施教。
四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教学环境创新。优化教学环境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必要保障。为助力学校数字化转型,一方面应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数字化教室,对现有多媒体教育进行智慧升级,营造环境支持学生进行自主创新实验、合作学习。建好用好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丰富教师教学资源。另一方面应鼓励学校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创建多样化学习环境,通过虚拟学习社区、在线合作项目与远程实验室等方式,激发人才协作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力。
五是丰富人才评价标准,推动教学评价创新。科学的评价标准是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手段。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要求,基础教育应改变单一的人才评价模式,发展多元的人才评价标准,强调综合素质评价,注重教学评价对人才培养的推动作用。教学评价思维可从刚性的“教学评价管理”转变为柔性的“教学评价支持”。通过引入技术支持的评价工具和评价方式,利用在线测验等自动化评分系统,呈现更及时、准确、高效、全面的教学反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反思能力,培养其主动参与评价过程的意识和能力。
数字化
赋能教学方式变革
Q
主持人:刚才李森教授围绕《行动方案》中关于构建数字化背景下的新型教与学模式这一话题,提出探索数字化背景下教学变革与创新需要关注五个方面的问题。对数字化赋能教学方式的变革,王教授有什么看法?
王陆:数字化赋能教学带来了对教学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新认知。结合我们团队开展的数字化赋能教学实践研究,我认为需要搞清楚三个基本问题。
一是“教学的本质是什么”。这属于本体论问题。教学是由问题构成的,教学的一切都是问题的衍生物。在数字化转型中,要从问题的类型、基于问题的回答方式、问题结构、师生对话深度和知识建构层级等多维度对教学进行数字刻画,从而获得教学的多维数据要素。
二是“如何认识教学”。这是一个认识论问题。教学现象是理解和研究课堂教学活动规律与本质的重要切入点。而数据是对事物现象的表征方式,通过数据可以获知事物的现象。在数字化转型中,数据不仅是用于表征教学现象和提供教学改进的证据,还是使教学现象与教学本质从“二元对立”转变为“一体两面”融合的基础,从而形成新的数字时代的教学认识论。
三是“怎样改进教学”。属于典型的方法论问题。长期以来,我们对教学的研究还停留在经验范式,主要是凭借研究者个人的经验、知识和价值观等“拍脑袋”对教学如何改进作出判断。被命名为数据驱动型或数据密集型的科研范式也被称为第四代研究范式,是通过分析与挖掘各种数据并取得科学发现,统一于理论、实验和模拟,重构人类经验与知识的循证科研范式,由此也改革了数字时代的教学研究方法论。我们团队与中小学教师构成研究共同体,依据算法分析所产生的新知识发现,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和教师的教学经验等多种证据,循证产生新的教学改进方案,提升对真实课堂改进的能力,助力课堂教学提质增效。
数字赋能教学中数字化技术所带来的数据分析与数据挖掘,有效支持了大数据循证的教师改变,推动了从数据展示到知识标识,从技术热点到技术与教师智慧经验耦合的深化发展,在大数据价值挖掘的抽象原理与具体操作之间搭建起转化的桥梁,助力了课堂教学的提质增效。
Q
主持人:刚才两位专家谈到了数字化赋能教学方式的变革,那么相对于传统教学方式,这种与信息技术融合的教学方式在哪些方面产生了突破?
石义琦:传统的教学,教师只关注自己的学科、教材、课堂,紧紧围绕本学科知识进行教与评,即传统教学的“五唯”问题,那么数字教学如何破“五唯”?
一是突破学科边界,实现跨学科育人方式转型。深圳市南山区从2017年开始推行“信息技术支撑下基于国家课程的项目式学习”实践探索,即基于国家课程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小问题或小主题,利用跨学科知识,开展项目式学习。
二是突破教材束缚,结束“一本书”的时代。南山区从2001年开始探索“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试验”,提出“211课堂”和“111课堂”,即每节课至少要设计10分钟学生拓展学习时间,给学生提供教材配套的优质拓展资源,以及分享学生动态生成的资源,实现“选择学习”。
三是突破学习时空,让学生走出封闭的课堂。南山区从2014年开始研究“区域泛在学习”,即“4A”学习,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任何手段、获取任何资源开展学习。也就是利用移动互联技术,打破时空局限,让教学设计与学习内容走出封闭的课堂,关注教学全过程,即“课前自学+课中导学+课后拓学”。
四是突破主体关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每节课教师都安排了大量时间给学生进行知识的认知与内化。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评价,给学生一方快乐成长的沃土,改变知识的来源与评价的单向性。
五是突破评价体系,让学生自信地幸福成长。通过数字工具记录学生学习过程的大数据,突破唯知识的考核机制,实现能力与知识融合的考核方式,即“过程数据+智能化”。
以数字课程资源
建设促进课程教学创新
Q
主持人: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构建数字化背景下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已经成为当今时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种新型教学模式对课程资源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数字化课程资源建设是实现基础教育教学信息化的重要环节,在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等方面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如何加大数字课程资源建设,促进课程教学模式创新?
王静:目前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数字化课程资源建设已经取得一定成就,但是总体来看,仍然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尤其是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之间的数字课程资源建设和使用还存在巨大差异,这种地区间的发展不平衡可能导致新的教育不均衡问题。为有效促进教育公平,加大数字课程资源建设,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加强统筹规划。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做好整体规划,研发与课程教材相配套的课程资源。同时做好对数字课程资源的审核与管理。根据课程内容的教学需求提供适配的数字化课程资源,不断丰富教学资源数据库。同时要深入挖掘对网络教育平台的探索,建好用好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丰富各类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汇集适应区域教育发展的优质资源,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提供优质服务,实现由传统教育教学向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方式转变。
二是深入推进教育教学应用。充分发挥数字课程资源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提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对数字课程资源的应用能力。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对多种形式的数字课程资源进行规划与组织,形成资源综合体,应用于教学的全流程,支持多层次学习行为的发生。
三是建立数字化课程资源共享机制。虽然数字化课程教材有助于教育资源的共享,但在实际推广过程中,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之间的资源和技能差距可能导致新的教育不均衡问题,所以要通过政策支持、资源投入、培训提升等方式,确保数字化教材能够真正促进教育公平和资源均衡。尤其要加大对中西部薄弱地区的扶持,使更多的农村学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切实提高育人水平,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加大对数字课程资源的建设,可以大大丰富教学资源与工具,创设更为生动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教学效率,也将为教育大数据的实践、学习分析的开展提供基础,是推进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基础工程和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抓手。
Q
主持人:数字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应用正在逐步深入,有力促进了教学模式的变革。除此之外,数字教育资源的引入可以打破时空的边界,助力农村薄弱地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改善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以及学校之间的教育资源不均衡现象。康巴什区第三小学在这方面有很好的实践经验,请王跃校长谈谈学校的做法。
王跃:随着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向“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全面推进,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积极响应,通过“城乡协同 结对共建”等活动,精准帮扶,辐射全市农村薄弱学校,逐步缩减了城乡教育差距。康巴什区第三小学是鄂尔多斯市最早一批与农村薄弱学校结对共建的学校之一。如何能够为农村薄弱学校带来更多的帮助与指导?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康巴什区第三小学的结对共建提供了思路。优质课堂案例借助网络从康巴什区第三小学传递到其他学校,为结对共建学校提供更多的教学、教研示范案例。
网际交互教室的启用实现了跨地域同步教学的及时互动,让更多教师享受到网际交互教室带来的优质教育资源,同时也为农村牧区小规模学校教师带来了希望。为实现多学科优质教育共享,康巴什区第三小学在语数英三科同步教学的基础上,将美术、音乐学科纳入同步教学。截至目前,康巴什区第三小学依托网际交互教室已实现与结对共建学校同步教学110余节次,真正实现了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目标。
未来,康巴什区第三小学将继续坚持为周边农村薄弱学校输送更多优质教育资源,为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主持人:5位专家从数字化赋能教学方式变革、数字课程资源建设等几个方面谈了自己的观点,对我们认识和理解《行动方案》,推进数字化赋能教学质量提升,推动课程教学改革深化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文章来源:《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