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动态
行业动态

2023中国教育数字化十大事件

2023年是深入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的一年,技术与教育双向奔赴进程加速,数字化治理能力提升与数字化思维发展成效突出,北京师范大学李玉顺教授团队回顾刚刚过去的一年,我国教育数字化领域发生的重要事件,梳理总结出“2023中国教育数字化十大事件”(以时间为序)。同时,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院长郭炯教授与李玉顺教授一起,对事件进行深度分析,与大家一起见证中国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轨迹。1  2023年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举办2月13日至14日,教育部、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在北京共同举办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大会以“数字变革与教育未来”为主题,围绕数字化转型、数字学习资源开发与应用、师生数字素养提升、教育数字治理等进行深入交流讨论。李玉顺:大会发布了智慧教育蓝皮书、中国智慧教育发展指数报告和智慧教育平台标准规范等,深度呈现了中国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进程,提出凝聚教育变革共识,深化数字教育国际合作,提升数字教育治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推动构建开放共享、平等互利、健康安全的全球数字教育生态。大会加速了中国教育数字化转型实践,并服务全球数字教育生态发展、传播中国经验与智慧,推动数字教育成果更多惠及世界发展。郭炯:数字教育是当前世界各国人才培养的共同命题,面向未来我们需要思考教育环境、数字资源、人员素养、教育治理等多方面的变革与发展,共同构建、描绘人类教育发展的新愿景、新形态。面向教育未来,中国教育需要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合作,构建人类教育发展共同体,探索教育数字化转型之道,共同推动教育变革发展。2《教师数字素养》正式发布为推进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完善教育信息化标准体系,提升教师利用数字技术优化、创新和变革教育教学活动的意识、能力和责任,教育部研究制定了《教师数字素养》标准,并于2023年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上正式对外发布。李玉顺:在积极探索构建人工智能与教育发展自然融合的教育生态过程中,教育创新需求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该标准为教育管理部门、学校和教育机构提升教师数字素养提供了指导,也为建设教师数字素养培训资源、开展监测评价提供了依据。提升教师数字素养,增强教育数字转型关键软实力,是我国深入推进数字化战略行动的重要举措。郭炯: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变革发展的关键力量,教师数字素养是教育数字化转型中亟须明确的核心内容。标准的编制与发布,明确了教育数字化转型下教师的知识、能力、素养要求,为教师的培育培训、专业发展、能力评估等提供框架支撑,也为教育数字化转型下教育管理部门的教师队伍建设、院校师范生培养等提供了有力支持。3《教育基础数据》等三项教育行业标准发布2023年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上,教育部科技与信息化司发布《教育基础数据》《教育系统人员基础数据》《中小学校基础数据》等三项教育行业标准,为完善教育信息化标准体系,规范教育基础数据管理,实现数据互通共享提供了支持。李玉顺:在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背景下,结构优化、协同集约、安全可靠的教育数字化基础设施体系益发重要,并呈现出建构互联互通技术体系、构建万物智联智能教育生态圈、实现教育管理向一体化转变等新特征。该系列标准的发布,将加强教育数字化领域标准观念形成,并服务上述特征进程,建构开放联通可持续发展的数字化基础环境,打造开放、包容、有韧性的数字教育,推动教育事业更高水平发展。郭炯:教育数字化战略的落地与实施,亟须打通各类教育数字资源、教育业务流程等相关数据,为开展数据驱动的教育变革提供支撑。三项教育行业标准的发布,从国家层面明确了数据标准规范,为教育相关系统、平台、工具、应用等提供了底层标准,为打破教育数据孤岛、推动各级各类教育数据互联互通、发掘和释放数据要素的教育赋能等提供支撑。4 教育部印发相关文件提出,推进数字化赋能教学质量提升5月9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提出充分利用数字化赋能基础教育,推动数字化在拓展教学时空、共享优质资源、优化课程内容与教学过程、优化学生学习方式、精准开展教学评价等方面广泛应用,构建数字化背景下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助力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李玉顺:该行动方案以课程、教学、科学素养、评价、新型教师研修发展为主线,贯穿教学评一体化教学创新,推动素养型课堂发展,并从课程视角全面推进教学改革。倡导立足数字化赋能,面向课程实施能力发展和教研支撑能力提升,提出总结提炼各地有益经验,加速数字资源、教学流程、学习活动等要素创新与重组,服务智能时代知识创新和素养发展。郭炯:义务教育新课标的发布与实施,需要培育开放教育生态,促进人技融合,形成数据驱动的大规模因材施教为核心的教学新范式。数字技术在教育中的融合应用,不仅仅是优化教学开展的工具,更是变革教育生态的内生变量。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需要有效借助数字技术,充分挖掘其对课程内容、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教育评价的赋能作用,以数字化赋能教育变革,推动教育教学深化改革。5“国家智慧教育平台”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信息化奖6月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中国“国家智慧教育平台”获得2022年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哈马德·本·伊萨·阿勒哈利法国王教育信息化奖,该奖项是联合国系统内教育信息化最高奖项。李玉顺:该奖项是在“利用公共平台确保包容性地获取数字教育内容”主题评选中获得的,表明我国在促进公共数字学习平台和数字内容可及性、培养教师和学生的数字能力,促进教育领域普遍连通性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面向未来,服务21世纪学习发展,推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深化发展,有利于形成基础能力支撑下的数字教育全新生态,持续引领全球教育数字化实践前沿。郭炯: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是我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重要内容,旨在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引领教育服务模式创新发展。面向未来,需要进一步发挥体制机制优势,汇聚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不断迭代优化平台功能,推动平台的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提供优质、便捷、高效、精准的个性化学习服务,助力教育数字化战略的推进及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的构建。6 中办、国办印发有关文件提出,构建数字教育资源平台体系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出“大力推进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加强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建设,构建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的数字教育资源平台体系”。李玉顺:数字技术是打破地域限制、缩小校际差别、实现公益普惠优质均衡的有效抓手。文件提出大力推动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强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建设,推动城乡整体发展,建设全国基础教育管理服务平台,加快校际均衡发展,系统全面推进平台联通、资源汇聚、服务创新,数字化赋能教育优质均衡新发展。郭炯:数字资源是支撑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性工程,构建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是教育数字化战略推进的重要举措。数字教育资源体系的构建,将进一步汇聚释放优质教育资源价值,后续推进过程中需不断迭代更新教育资源,满足师生教与学需求,实现资源服务体系的常态化融合应用,以数字资源赋能教育数字化战略推进,助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7 2023年全国教育数字化现场推进会议召开 6月19日至20日,2023年全国教育数字化现场推进会议在湖北武汉召开。大会围绕教育数字化转型、数字学习资源开发与应用、师生数字素养提升、教育数字治理等话题,总结教育数字化工作成效,部署持续深化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任务。李玉顺:会议遴选了来自国内代表性区域、高校、职校及优秀企业的实践案例,总结教育数字化过往经验,并站在中国式现代化高度审视教育数字化战略意义,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支撑构建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加快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明确教育数字化未来方向,持续深化推进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实现数字思维引领的价值转型,构建智慧教育发展新生态,形成数字化治理体系和机制。郭炯:教育数字化战略是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持续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需要教育主管部门的持续发力,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的智力支持。全国教育数字化现场推进会议的召开,重申了教育数字化战略的重要战略意义,从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师生数字素养、教育数字治理等方面进行了相关经验的交流分享,并成立了教育数字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助力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深入推进。8   三部门发布相关文件提出,加快推进基础教育数字化管理应用8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发布《关于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的意见》,明确提出:“以数字化赋能提升教育治理水平,推动学籍管理、课后服务、控辍保学子系统全面应用,完善党建德育、校园安全、阳光招生、电子毕业证、集团化办学等子系统,加快推进实际应用,着力提升基础教育管理效能。”李玉顺:数字化赋能基础教育治理已成为社会普遍共识。有效利用智能技术开发高效能办公应用,建构一体化管理服务平台助力教育管理服务全程线上实施,支持全流程、全业务线上开展,加速教育管理数字化,创新管理服务模式。当前,推动基础教育数字化管理需要关注数据互联共融、数字化产品监管、数字伦理等多个方面。郭炯:教育改革的深化推进,需要优化提升教育管理的效能、效率、效益。充分发挥数据要素作用,将数字技术、数字思维应用于教育管理全过程,优化教育决策与教育服务方式,推动教育管理全业务的数字化转型,支撑教育决策科学化、教育管理精准化、教育服务便捷化,助力教育由“管理”向“治理”转变,以数字化赋能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推进。9    政协双周座谈会提出,推进教研数字化9月22日,全国政协在北京召开双周协商座谈会围绕“中小学教研体系建设”协商议政。会议提出,要加强教研队伍建设,建立专业化培训体系,推动中小学教师与教研员贯通培养使用。要推动教研资源共享和教研工作创新,加快推进教研数字化,助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李玉顺:伴随素养导向的新课程改革进程,教研数字化日益呈现出创新活力,构建“大教研”文化,创新跨域跨层级协同教研机制,创造深度教研条件,引导教师全流程持续深度学习,推进教师在职在岗个性化发展,同时采取技术增强的多样化教研方式开展情景教研、实证教研和精准教研,正成为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的基础性牵引力量。郭炯:教研是提升教师数字素养、促进教学创新与专业发展的核心动力。聚焦中小学教师资源融合应用、教学能力提升、学习评价变革等痛点难点问题,借助数字化技术按需组建跨校际教师研修共同体,开展教师教学能力诊断测评,提供精准教研资源服务,探索虚拟实训、智能研修等创新教研模式,打通教研与教学的衔接融合,推动教研成果的教学常态化应用,有利于推动数字化背景下的教育教学创新发展。10   两次会议聚焦数字化 助力中西部教育高质量发展10月12日至13日,教育部与宁夏部区会商会议、教育数字化助力中西部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推进会在银川举行。6月,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工作会暨教育强国战略咨询会、教育部与甘肃省会商会议在兰州举行。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出席两次会议并讲话。李玉顺:中西部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教育强国进程的必然要求。当前,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为中西部教育高质量发展建立了战略纵深性发展环境,应在平台赋能的“大应用”中释放群智协同、模式创新和体系变革力量,围绕区域教育发展难点与痛点,开展教育数字化引领性探索,加强新型教师队伍发展体系建构,建立数字学习服务与应用生态,持续丰富和拓展应用场景,促进数字教育与学习型社会建设融合贯通,为推进中西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郭炯:中西部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中西部教育整体水平是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快推进教育强国建设与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关键内容。中西部教育发展需要充分把握教育数字化转型契机及教育质量跨越式发展机遇,更新理念、变革方式、创新探索,解决教育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促进中西部教育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内涵式发展的新跨越,助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及教育强国的建设。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报》2023年12月18日第9版 版名:信息化·智慧教育阅读原文

零基础也能冲刺信奥赛?升学新赛道,如何培养孩子才能脱颖而出?

信息学奥赛是五大学科奥林匹克竞赛之一,主要考察以C++语言为载体的算法、编程能力,可以简单认为是奥数+程序设计竞赛。它由中国计算机学会主办,主要考察编程相关的知识和能力,主要包括的赛事有:CSP-J/S→NOIP→NOI→IOI。近年来各地科技特长生政策的出台,几乎全国各地都有对信奥生的优惠政策!它是唯一一个可以贯穿小学、初中、高中的特长生项目。因此,信奥赛在小升初,初升高,高中升大学中都可以为孩子助力。01信奥赛&发展规划小学阶段信息学的学习周期很长,一般来说,选手开始学习信息学的最佳阶段就是小学三、四年级。这个年龄段主要是了解编程,接触编程,为以后学习编程打下坚实的基础。此阶段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和理解能力,动手能力,待学生五六年级即可参加相应的比赛。比如CSP-J/S,比赛证书获取也能为升学提供一个政策加分;中学阶段科技特长生成为初升高新出路,CSP-J/S 三等奖及以上即可先于中考大军锁定好重点高中;高中阶段可以参加NOIP、NOI、IOI竞赛;省级奖项可以有资格参加多数重点大学的强基计划。获得NOI奖牌(金牌或银牌)的选手可以直接保送清华北大等一流名校。当地学校录取分数线降低:部分省市NOIP普及组和提高组其它名次可以享受当地学校降低分数线录取。强基计划试点学校深造出国留学、申请奖学金、保送研究生等敲门砖。北京大学强基计划招生简章02信奥赛&升学随着国家推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2.0计划,对科学拔尖人才的培养已下沉到小学、中学,北京各重点校,如人大附、北大附、十一学校、北师大实验、八十中、首师附、清华附等重点校都非常重视信奥牛娃的培养,目标校是这些学校的同学们,可以加入到信奥学习的赛道上来,通过信奥获奖的优异成绩冲刺牛校!北京有信息学奥赛特长可以报考的学校有32所,对信奥赛成绩有明确的要求。人大附招收信奥赛方向科技特长生03信奥赛&前景23年CSP-J/S北京初赛情况:据统计,2023年J组北京考区7614人,66分以上1570人,67分以上1480人,60分以上2155人;S组北京考区2926人,48.5分以上887人,45分以上1082人。北京发布的通知里,普通名额,是根据通过审批的考点的机位总数,划定北京市CSP-J及CSP-S第二轮统一晋级分数线。近三年北京各学校NOI获奖情况:21-23年NOI获奖情况从学校来看,北大附2021年总获奖4人,2022年获奖4人,2023年获奖5人,近三年总获奖13人,排名第一;人大附2021年总获奖3人,2022年获奖4人,2023年获奖5人,近三年总获奖12人,排名第二;十一学校2021年获奖2人,2022年获奖5人,2023年获奖3人,近三年总获奖10人,排名第三;由此可以看出,信息学奥赛是一个国家教育部认可的比赛,属于五大学科竞赛之一。无论是在初升高,还是高中升大学阶段,认可度和含金量都非常高!同时相对于其他竞赛,每年参加信息学竞赛的人数较少,竞争压力相对较小。就拿很多家长都熟知的奥数来说,每年全国参加奥数的中小学生有数百万人,据民间统计,今年参加 CSP-J/S 初赛的选手一共才10万左右。但在总获奖人数上,信息学竞赛却是数学奥赛的1.4倍。并且由于各省份参赛人数上差异大,信息学竞赛在部分省份获奖率超数学联赛的十倍多。由于信息学并非传统学科,一般家长对此认知较晚,目前不少省份参赛人数还较少,也致使信息学竞赛相对于其他传统学科竞赛而言,竞争没那么激烈。由此可见,信息学奥赛还是一条“路宽、人少、位高”的路径。04哪些学生适合参加?对编程感兴趣如果没有兴趣支撑,那么不仅学起来很痛苦,而且难走长远。这里家长可以尝试编程体验课去测试引导孩子这方面的兴趣。有比赛基础信奥赛面向人群从小学到高中,小升初、中考时就可以参加CSP-J/S,通过科技特长的方式加分或升学。小学5-6年级早接触信奥赛积累经验,在高中的比赛NOIP中就会有优势;学有余力保持对课内知识的学有余力,不管是学科成绩还是竞赛,要求都会是拔高,都需要付出日积月累的努力。信奥学习规划图文章来源:北京科技特长生

福建:科学活动助力课后服务“提档升级”

今年5月,教育部等十八部门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明确,将科学教育作为课后服务最基本、必备的项目。秋季学期以来,我省各地学校探索开展各具特色的科学实践活动并纳入课后服务项目,把科技创新的种子播撒在孩子们心田,着力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提升课后服务质量。科技实践活动 丰富课后服务明溪县第二实验小学课后服务“电子百拼”课“小小的水果居然也能发电,太有趣了!”“看似薄薄的一张A4纸可以承载100多颗弹珠,太神奇了!”这是明溪县第二实验小学刚参加完科技课后服务学生的最直接、最真实的感受!“我们依靠学校自身优势,在全县率先开始尝试课后服务融入科技课程,学生科技素养不断提升,学校发展也步入‘快车道’!”明溪县二实小校长官水生说,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学校逐步构建出课后服务“三全”科技课程模式,实现课程、学生、教师全覆盖。明溪县第二实验小学科技教育送教进盖洋学校为了让村里的孩子也能享受到课后服务科技课程带来的“红利”。依托总校制平台开展的“结对服务”,全县共有8对,乡镇学校以“单双周”模式,实施课后服务科技课程,实现乡镇“全覆盖”。福州市鼓楼实验小学教育集团鼓实校区课后服务科技课程福州市鼓楼第二实验小学科技课程福州延安中学教育集团小学部‍科技课程福州鼓楼实验小学教育集团鼓实校区精心设计了一系列富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科学实践课程,内容涵盖自然科学、物理、数学等多个领域,让孩子们在动手操作中感受科学的魅力。福州鼓楼第二实验小学在课后服务中融入科学实践,积极开展“科技+”实践活动,设置自然科学、科学探索实验、“桥”见科学、实物编程等课程,让学生在“玩中学”,在游戏情境中发挥创意,体验科技魅力,提升科学素养。福州市温泉小学将科技教育特色服务纳入课后服务中,覆盖全年级。学校共开设了航模、机器人、无人机、诺贝尔科学实验、自然科学等7个项目、17个班次的科技类拓展服务特色课程。莆田荔城区麟峰小学开设科创类制作与编程等课程莆田荔城区麟峰小学在课后服务中,通过开设有趣的科创类制作与编程等课程,不断丰富青少年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学校为低年级开设了“乐高机器人”课程,主要以创意拼搭和动作模仿为主;中高年级开设了“Scratch编程”、“C++编程”、“趣玩无人机”、“科学思维创想”等社团,引导学生学习编程语言和掌握运用各种传感器,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龙岩市实验小学在课后服务活动中开设科技类课程龙岩市实验小学课后服务活动开设了机器人教育、图形编程、虚拟机器人编程等科技类课程,在丰富的科技课程活动过程中让学生动手动脑,不断思考、不断积累知识。龙岩市实验小学美伦校区开展了不插电的按键编程、图形编程等科技类课程。课程活动过程中让学生学习规划路径,多种方法完成任务,在不断的思考与优化程序中掌握编程知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孩子对编程学习的兴趣。顺昌县实小思贤校区开设系列探究实践特色项目南平顺昌县实小思贤校区以电子科学实践课程教育为基础和延展,开设科学知识、电子百拼、航模等系列探究实践特色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与探究中认识简单的电子元器件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原理,掌握并学会集成电路等在生活场景里的运用。尤溪县实验小学在课后服务引入人工智能尤溪县实验小学《课后服务引入人工智能》案例荣获三明市课后服务融入科学教育优秀典型案例。学校编写《人工智能通识课程》等校本教材,每周开设一节课,普及机器人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为一、二年级学生“量身”定制编程积木、3D打印、创意拼等科技活动课程,并自主研发课程配套教具。学校还主动将自主研发的优质人工智能课程资源与县域乡村中小学校共享,深入乡村信息化薄弱学校开展科普系列活动20余场,有效引领县域中小学校提升科学教育水平。多彩社团 校园刮起“科技风”南平市延平区迎宾实验小学科技作品展趣探科学,筑梦未来。南平市延平区迎宾实验小学在课后延时服务中,聚焦科学教育,成立科技社团,让学生们在科技游戏中亲近科学、喜欢科学、走近科学。,时长02:11近日,学校举行了“向阳科技”大舞台活动。空气炮弹、神奇的干冰实验……引得台下观看的孩子们纷纷举起小手争相上台参与体验。孩子们尽情畅游在各种科学游戏实验中,开启科学探索之旅,感受科技的无限魅力。莆田市实验小学在课后开展科技素养类社团活动为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莆田市实验小学利用课后服务晚托时间,开设Python趣味编程班、科学实验基础班、科学阅读班、Scratch趣味编程班、动漫设计班、科艺制作、3D打印笔创意班、C++信息学竞赛班、简易机器人基础班等科技素养类社团,定期开展系列活动。福州融侨小学科技实践活动福州井大小学科学类社团台江第六中心小学工匠社团福州实验小学台江分校以科学赋能教育,在课后服务中融入科技创新,开设了科学实验探索社团、航天航空社团及AI机器人社团,寓教于乐。福州台江第六中心小学发挥科技特色校品牌优势,开展了10多个科技类课后服务社团活动。其中,工匠社团通过大量动手操作实践,让孩子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更强。在三明,沙县区组建了56个中小学科技类课后服务社团,主要有趣味编程、人工智能、电子百拼、小逻思科学、模型运动社等,同时构建了科普课程体系,建立“四模(航模、海模、车模、建模)”课程。每年定期开展“模型运动会”,围绕“陆、海、空”三大主题组织开展竞赛活动。校内校外协同 埋下科学种子明溪县实验小学探索“科技+”课后服务新模式三明市三元区陈景润实验小学依托省“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陈景润纪念馆”,在课后服务时间组织学生参观、学习、了解陈景润杰出成就、先进事迹,并开展以科学家精神为主题的社团学习活动。学校将数学益智游戏、科技制作、电子百拼、图形化编程、电脑编程、乐高搭建、无人机等十几门科学课程引入课后服务。三明市明溪县实验小学探索“科技+”课后服务新模式,低年段依托校园生态优势构建生态课程,寻访校园动植物,探究自然奥秘;中年段依托学校劳动实践基地开设田园课程,科学种植中草药、蔬菜、水果等;高年段依托人工智能平台设置航模制作、电路设计、无人机、3D打印、编程等科技课程。学校依托科技备课组培养专兼职科学教师39位,聘请16位家长志愿者作为科技社团活动校外辅导员。厦门市深田小学课后服务科技类特色课程厦门市深田小学联动起校内和校外,培育、动员、吸纳与整合学校所在地社会公共文化资源,构建“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的“近邻· 科技+”科普教育模式。学校依托近邻共建单位市科技馆和深田社区科技小站的课程、展品、实验室和教师资源,建立“近邻·科技+基地”,开设系列化沉浸式科技项目体验活动,每学期固定安排学生进馆学习两次。学校开发无人机、机器人等18个课后服务科技类特色课程,满足每个学生每周参加一节(次)科技类特色课程学习。

教育部发文,14项举措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

近日,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要求各地各校明确责任分工,建立健全推进机制,不断将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引向深入。行动方案全文如下为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部决定推进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制定本行动方案。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加强机制创新,指导、发动各地和学校深化育人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改革,更新教育理念,转变育人方式,坚决扭转片面应试教育倾向,切实提高育人水平,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二、行动目标2023年启动,有组织地持续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深化改革。至2027年,形成配套性的常态长效实施工作机制,培育一批深入实施新课程的典型区域和学校;总结发现一批教学方式改革成果显著、有效落实育人要求的教育教学案例;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教与学方式改革创新的氛围日益浓厚,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形成新气象。三、重点任务(一)课程方案转化落地规划行动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切实加强国家课程方案向地方、学校课程实施规划的转化工作。坚持因地制宜“一地一计”、因校制宜“一校一策”,把国家统一制定的育人“蓝图”细化为地方和学校的育人“施工图”,明确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路线、措施,提出困难问题破解之策。坚持循证决策,健全监测反馈机制,持续优化改进课程实施规划。1.制订课程实施的区域规划。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切实落实课程建设与管理主体责任,明确地方和学校职责。依据国家课程方案,分别对义务教育国家、地方、校本课程实施和普通高中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课程实施进行整体规划,注重赋予地方和学校课程实施自主权。全面把握本地区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现状,分析课程教学改革推进过程中的重难点问题,开展广泛深入专业的调查研究,强化严密论证,建立基于证据的决策机制,编制省级义务教育课程实施办法和普通高中课程实施指导意见。2.制订课程实施的学校规划。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专业机构督促指导学校根据培养目标,立足办学理念和学生发展需要,分析资源条件,因校制宜规划学校课程及其实施。学校以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健康成长为目标,高质量落实国家课程,建设校本课程,将课程理念、原则要求转化为具体的育人实践活动,构建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课程育人体系,注重持续优化。义务教育阶段确保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注重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统筹实施;普通高中保证开齐开好必修课程的基础上,注重适应学生特长优势和发展需要,提供分层分类、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形成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课程系列。3.健全课程实施监测体系。开展国家、省两级课程实施监测,研制监测关键指标,重点监测课程实施状况和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状况,形成反馈改进机制,为有效推进课程实施提供参考依据。(2023年5月前部署安排,至2027年持续推进。)(二)教学方式变革行动落实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全面推进教学方式变革,通过实验区实验校试点先行、示范引领,着力解决重难点问题,通过精品课遴选、教学成果推广应用带动各地各校广泛参与,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4.实施教学改革重难点攻坚。教育部遴选一批国家级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实验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结合本地实际,相应设立一批实验区、实验校,依托专业机构建立指导支持机制,聚焦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设计、学科实践(实验教学)、跨学科主题学习、作业设计、考试命题、综合素质评价等教学改革重点难点问题,探索不同发展水平地区和学校有效推进教学改革的实践模式。5.扩大精品课遴选规模。以基础教育精品课遴选工作为抓手,引导广大教师深入研究课程教材内容和课堂教学规律,创新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鼓励指导每个教师积极参与各级精品课遴选。组织各级优课展示交流活动,开展教学说课评课,示范带动广大教师变革教与学方式,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克服单纯教师讲学生听、教知识学知识等现象,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提问、自主探究。6.实施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计划。全面总结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示范区经验成效和应用模式,进一步扩大推广应用范围和项目。实施中西部教学支持计划,遴选一批适用于中西部地区的教学改革成果,加大推广应用力度,促进成果“本土化”落地。(2023年5月前部署安排,至2027年持续推进。)(三)科学素养提升行动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布局战略要求,针对讲得多做得少,学生对科学技术缺乏内在兴趣等问题,深化中小学科学教育改革,强化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科学素养。7.加强科学类学科教学。指导地方开齐开足科学课程,通过多种方式补充配齐科学课教师。强化跨学科综合教学,遴选推广一批跨学科综合性实践性教学优秀案例。加强实验教学,强化学生动手操作实验,将学校实验课开设情况纳入教学视导和日常督导,将实验操作纳入中考。加强科学教育实践活动,遴选一批科技馆、博物馆、研学基地、高科技企业等,作为中小学科学教育实践基地,结合科学课程标准,设计相应的科学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在实践探究中学习。8.持续深入开展科普教育。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开设科普教育专栏,围绕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和人工智能、航天航空、生命科学等科技前沿领域,建设一批优质线上科普教育资源;持续开展“科学公开课”活动,会同中科院、工程院和高校每年组织30—40位院士专家分主题、分学段录制科普教育公开课;推动中小学定期开展科技节、科技小发明、科普读书、寻找最崇拜的科学家等活动,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理想,积极开展科学创新实践活动。推动高校实验室、职业院校实训中心、博物馆、科技馆和高科技企业等向普通中小学开放。9.加强教学装备配备和使用。根据课程标准,完善相关学科教学装备配置标准,研制中小学实验教学基本目录,推动地方加强中小学实验室建设,支持探索建设学科功能教室、综合实验室、创新实验室、教育创客空间等,鼓励对普通教室进行多功能技术改造,建设复合型综合实验教学环境。开展教学装备配备达标率、使用率监测,保障实验教学正常开展。遴选一批富有特色的高水平科学教育和人工智能教育中小学基地。(2023年5月前部署安排,至2027年持续推进。)(四)教学评价牵引行动注重核心素养立意的教学评价,发挥评价的导向、诊断、反馈作用,丰富创新评价手段,注重过程性评价,实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10.提升教师教学评价能力。指导地方和学校建立健全校长、教学管理人员和教研员听课评课制度,明确教学评价要素和要求,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加强过程性与增值性评价,注重发挥教学评价的引导、诊断、改进与激励作用。指导各地各校用好教育部委托研制的基础性作业,引导教师提高教学设计和作业设计水平,鼓励科学设计探究性作业和实践性作业,探索设计跨学科综合性作业;推动各地广泛开展优质作业设计展示交流,加强作业设计培训。11.改进和完善学生评价。落实《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指南》中关于学生评价的相关要求,建设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自评系统,研究制订《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指南》,指导各地各校对标研判、依标整改,引导广大教师注重过程性、实践性、发展性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2023年5月前部署安排,至2027年持续推进。)(五)专业支撑与数字赋能行动提升教师和教研员专业化水平,确保高质量落实课程教学改革要求,深入推进教育数字化,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12.开展教师需求导向的课程实施能力培训。在各级教师培训中,开展教师评价能力、数字化素养、科学教育等方面专项培训,针对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薄弱学校的实际需要组织专项培训,切实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持续向教师征集问题和优秀课例,采取“教师出题、专家答疑”“众人出题、能者答题”思路,滚动开发和遴选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培训课程,依托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组织开展国家级示范培训,确保基层一线教师全覆盖。积极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等新技术与教师队伍建设的融合,加快形成新技术助推教师队伍建设的新路径和新模式。(2023年5月前部署安排,至2027年持续推进。)13.强化教研专业引领。加强教研队伍建设,严格落实准入标准,完善教研员遴选配备办法和退出机制,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研队伍。推进教研方式创新,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开通在线教研栏目,定期组织开展全国性和区域性教研活动,为教师日常教研提供平台,增强教学案例展示和研讨交流。建设基础教育学科教研基地,建立区域教研联盟,加强协同教研。推动各地各校建立自下而上选择教研的机制,问需于校、问需于师,常态化有效开展区域教研和校本教研,引导广大教师在参与教研过程中不断提升教学能力。建立健全各级教研员培训交流机制,不断提升教研员服务课程教学改革的能力。鼓励探索建立学校正高级教师到教研机构轮换交流任职机制。(2023年5月前部署安排,至2027年持续推进。)14.推进数字化赋能教学质量提升。充分利用数字化赋能基础教育,推动数字化在拓展教学时空、共享优质资源、优化课程内容与教学过程、优化学生学习方式、精准开展教学评价等方面广泛应用,促进教学更好地适应知识创新、素养形成发展等新要求,构建数字化背景下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助力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建好用好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丰富各类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引导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有效常态化应用。全面总结“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经验,推出一批数字化应用的典型案例。(2023年6月前部署安排,至2027年持续推进。)四、组织实施(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把《行动方案》作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举措。明确责任分工,建立健全推进机制,细化落实措施,加强工作指导,扎实持续推进,不断将课程教学改革引向深入。(二)加强条件保障各地各校要在经费投入、人员配备、设备设施完善等条件方面保障到位,加强重点任务所需资源的统筹配置。要依托专业机构,联合教研机构、科研院所、高校及培训、电教、装备等部门,协同配合组建专家团队,形成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专业支撑力量,做好课程实施指导工作。(三)加强宣传推广各地要及时总结好经验好做法,定期组织各类研讨交流、培训研修活动,运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共享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加大对典型经验和优秀成果的宣传推广,发挥示范引领辐射作用,推动教育均衡发展。文章来源:中国政府网